游客发表

打糕是我国哪一民族的(打糕是哪个民族的特色美食)

发帖时间:2024-05-09 07:45:18

打糕是我国哪一民族的(打糕是哪个民族的特色美食)

朝鲜族民俗舞蹈是打糕打糕什么?

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国民个民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族的族每逢节日、特色庆典等特殊日子,美食人们就跳起欢快的打糕打糕舞蹈,摇动色彩缤纷的国民个民象帽,线条流畅的族的族长长飘带旋转如风,在舞者周围画出各种光辉耀眼的特色美妙彩环。象帽舞历史悠久,美食内容丰富,打糕打糕是国民个民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族的族舞蹈、特色演唱融为一体,美食其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并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情趣,可以称之为农乐舞当中的华彩篇章。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周围画出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繁多,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主要有:农乐舞(包括象帽舞,长鼓舞,圆鼓舞,手鼓舞,扁鼓舞,小鼓舞,乞粒舞等一系列舞蹈);假面舞(这也是朝鲜族传统戏剧的一部分,通常以无言剧的形式出现);剑舞(女子挥舞刀剑所营造的战斗气氛,也用于巫俗祭祀中);顶水罐舞(通过朝鲜妇女在河边顶着水瓮的样貌所改编的民俗舞蹈);手巾舞(用于古代巫俗仪式中,由手持白色手巾的白衣女子所跳的巫俗舞蹈);此外还有扇子舞,鹤舞,碟子舞,牙拍舞,棒槌舞,打糕舞,簸箕舞,绩麻舞,背架舞,强羌水越来等等。

3个以上民族独特风俗?

1.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过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2006年5日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

中国少数民族有趣的习俗有:

(1)满族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2)朝鲜族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3)壮族

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什么是糍粑,里面有什么,用什么做的?

糍粑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食品,是糍、打糕的一类,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如广东北部、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打糍粑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风俗,多为庆祝新年等节日,每个地区因民族及习俗不同而各有差异。在中国大陆,作为贺年食品的糍粑一般会在腊月制作,在农村,一般整个家族都会在一起打糍粑,以庆祝即将到来的新年。日本、朝鲜、台湾等地也有类似的食品,但制作及食用方法有所区别。

糍粑 ,汉族小吃,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贵州,四川,湖南,福建,湖北等省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为盛行。糍粑 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重庆做糍粑的风俗:通常在中秋节,把蒸熟的糯米导入石舀里,用芦竹把糯米捣碎,再撒上黄豆粉,白糖。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习俗有:

一、藏族习俗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二、彝族习俗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前一天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三、壮族习俗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四、布依族习俗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五、满族习俗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1、传统节日方面,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都是中国各个少数民族因历史、人文等因素,流传下来的节日,有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因为一些传说继而流传千古。

2、礼仪方面,很多少数民族在接待客人的礼仪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统和规矩,就比如藏族人接待客人是会赠送一条长长的丝巾,叫作哈达,赠送哈达是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是当今中国藏族敬献给贵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礼物。

3、服饰方面,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本组独特的服饰传统,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少数引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服饰。

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禁忌、礼仪等许多方面。

不同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差别很大,如满族人喜欢吃黄米饽饽、萨其马;朝鲜族人喜欢吃冷面、泡菜和打糕;蒙古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喜欢吃手扒羊肉、喝奶茶;维吾尔族人还喜欢吃手抓饭和烤馕;藏族人喜欢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

冷凝香非遗介绍?

冷凝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指通过特定的工艺和材料,制作出一种具有香味、美观和装饰性的物品。冷凝香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取材、清洗、炮制、打糕、装香、冷凝等步骤。而其具有舒缓神经、安神定志的功效,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冷凝香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起源于汉代,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在现代社会,虽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冷凝香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逐渐被更多的人群所了解和使用。

1 冷凝香是一种非遗产业,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2 冷凝香是一种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经过烟熏、水蒸馏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香粉,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由于工序繁琐、技艺纯熟要求较高,因此成为了一项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 目前,冷凝香作为非遗产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作用。如今,冷凝香已经成为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冷凝香是采用崂山独特的中药材,熬制成天然粘合成分,配伍名贵药材(香料),经过多道传统工艺精心加工而成,制作的香珠、香塑如石似玉,香气持久,对调养身心极有益处,也是收藏把玩的佳品。 作为“崂山冷凝香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住在李沧区的刘光兴经十数年挖掘整理,总结出一整套制作技艺——“全手十三法”,复原并开发出香珠、香佩、香塑、香版画,创意茶香系列,养生药香系列,有较高的独创性和浓厚的地域特色。 “

56个民族的菜系?

中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地域分布、文化传统各异,饮食更是特色鲜明。蒙古族的烤全羊、藏族的酥油茶、满族的萨其玛、朝鲜族的泡菜,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美食你都尝过吗?不过瘾的话再来点基诺族的芭蕉肉、黎族的竹筒饭、东乡族的栈羊肉…

1、蒙古族

烤全羊

“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的”,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2、回族

面点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3、苗族

酸汤鱼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刀鱼、酸汤鱼等。

4、傣族

牛肉干巴

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傣族人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牛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5、傈僳族

漆油炖鸭

傈僳族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6、藏族

酥油茶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如:足玛米饭。

7、壮族

宁明壮粽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8、朝鲜族

泡菜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

9、高山族

米酒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人一般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10、纳西族

丽江火腿粑粑

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

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11、布朗族

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12、阿昌族

酸辣谷花鱼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阿昌族以酸辣谷花鱼最具特色。

13、怒族

琵琶肉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有自己的语言。

琵琶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酸奶子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文字。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烤肉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晒肉干、晒肉条、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烧肉、桦树汁等。

16、赫哲族

杀生鱼

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赫哲族的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食鱼为独特。赫哲人的食鱼,有杀生鱼、鱼片、刨花、烤鱼等。

17、门巴族

荞麦饼

门巴意思是生活在门隅的人。门巴既是自称,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

18、白族

柳蒸猪头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

19、保安族

馓子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

20、布依族

五色花米饭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如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21、达斡尔

二米饭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特色美食“二米饭”是荞麦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22、德昂族

酸笋炖鸡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美食中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

23、东乡族

东乡族栈羊肉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24、侗族

侗族生酸菜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侗族人多通汉语。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25、独龙族

蜂蛹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煮芋头、烧酒焖鸡、吉米等。

26、俄罗斯族

烤面包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人善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着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

27、哈尼族

竹筒鸡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等。

28、哈萨克族

纳仁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冻肉,马奶子,奶疙瘩。

29、基诺族

芭蕉肉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芭蕉肉极具特色,此外还有全肉条、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30、京族

鲶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31、景颇族

砂锅炖竹鼠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竹筒烤鱼、、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32、柯尔克孜族

抓饭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有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33、拉祜族

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

34、黎族

竹筒饭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是一种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通常是黎族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做。

35、珞巴族

烧烤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

36、满族

萨其玛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成满族。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

37、毛南族

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麓的余脉之间,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

酸食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会防治肠胃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

38、仫佬族

腌豆角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39、普米族

红烧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代表美食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西红柿等。

40、羌族

羊肉附片汤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

41、撒拉族

撒拉族油搅团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比利买海,又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42、畲族

豆腐酿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

43、水族

鱼包韭菜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等多种。

44、塔吉克族

手抓羊肉

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

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

45、塔塔尔族

古拜底埃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着称,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

46、土家族

粑粑(糍粑)腊肉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47、仡佬族

扣肉底菜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48、土族

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有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49、佤族

鹌鹑肉汤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50、维吾尔族

烤羊肉串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

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着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等。

51、乌孜别克族

米肠子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

米肠子和面肺子是乌孜别克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做法精细。

52、锡伯族

辣罐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辣罐是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通常将肉馅剁好,选用长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将辣筋取出,再将肉馅灌入,挂糊后用油炸成金黄色捞出装盘上席。

53、瑶族

荷包扎。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

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54、裕固族

烧壳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面点美食烧壳子很有特色。

55、彝族

白水煮乳猪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特色菜肴有荞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猪等。

56、汉族

八大菜系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汉族讲究并善于烹饪,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1、蒙古族

烤全羊

2、回族

面点

3、苗族

酸汤鱼

4、傣族

牛肉干巴

5、傈僳族

漆油炖鸭

6、藏族

酥油茶

7、壮族

宁明壮族

8.朝鲜族

泡菜

9、高山族

米酒

10、纳西族

丽江火腿粑粑

11、布朗族

竹筒茶

12、阿昌族

酸辣谷花鱼

13、怒族

琵琶肉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酸奶子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烤肉

16、赫哲族

杀生鱼

17、门巴族

荞麦饼

18、白族

柳蒸猪头

19、保安族

馓子

20、布依族

五色花米饭

21、达斡尔

二米饭

22、德昂族

酸笋炖鸡

23、东乡族

东乡族栈羊肉

24、侗族

侗族生酸菜

25、独龙族

蜂蛹

26、俄罗斯族

烤面包

27、哈尼族

竹筒鸡

28、哈萨克族

纳仁

29、基诺族

芭蕉肉

30、京族

鲶汁

31、景颇族

砂锅炖竹鼠

32、柯尔克孜族

抓饭

33、拉祜族

拉祜族烤肉

34、黎族

竹筒饭

35、珞巴族

烧烤

36、满族

萨其玛

37、毛南族

酸食

38、仫佬族

腌豆角

39、普米族

代表美食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西红柿等。

40、羌族

羊肉附片汤

41、撒拉族

撒拉族油搅团

42、畲族

豆腐酿

43、水族

鱼包韭菜

44、塔吉克族

手抓羊肉

45、塔塔尔族

古拜底埃

46、土家族

粑粑(糍粑)腊肉

47、仡佬族

扣肉底菜

48、土族

哈力海

49、佤族

鹌鹑肉汤

50、维吾尔族

烤羊肉串

51、乌孜别克族

米肠子

52、锡伯族

辣罐

53、瑶族

荷包扎

54、裕固族

烧壳子

55、彝族

白水煮乳猪

56、汉族

八大菜系

56个民族有56道名菜,这些少数民族独有的美食,你都吃过吗?

对于一些资深的吃货来说,汉族的八大菜系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胃口了。要进一步挖掘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只能从55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菜肴入手了。想知道自己在吃货界的段位和级别,可以对比一下如下少数民族美食。

一、蒙古族:烤全羊和奶制品

蓝天、白云、草原、马匹、牛羊几乎构成了蒙古人生产和生活的全部内容。所以,他们主要的饮食都离不开“羊”。蒙古族的烤全羊已经是全国闻名,奶酪、奶茶、奶豆腐等奶制品和肉制品分别称为“白食”和“红食”。回族是十三世纪迁入中国的穆斯林与本土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相互融合而形成,故而其饮食带有很强烈的清真特色。猪肉是禁食的,主要食材以面食、牛羊肉、奶制品等为主。清真食品不仅包括我们熟知的烤和涮的牛肉、羊肉,还包括拉面、清真糕点等面食。

二、回族

回族是十三世纪迁入中国的穆斯林与本土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相互融合而形成,故而其饮食带有很强烈的清真特色。主要食材以面食、牛羊肉、奶制品等为主。清真食品不仅包括我们熟知的烤和涮的牛肉、羊肉,还包括拉面、清真糕点等面食。

三、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云贵两省的山区,因此主要食材主要是山货及河鲜。最知名的代表菜酸汤鱼中的酸汤的关键原料就是来自深山里的木姜子、辣椒和山笋。除此之外,苗家菜的代表还有凉拌折耳根,也是取自云贵地区山地的道地食材。苗家人爱酸,因为长居深山缺乏食盐,所以以酸代替咸来调味。酸萝卜、酸辣椒、酸笋、酸肉都是苗家特色菜。

四、傣族

傣族的牛肉、猪肉干巴应该算是最为知名的特色小吃了。身居雨林的傣族人也发明了许多就地取材的美食,如傣族菠萝饭,香竹糯米饭等。

五、朝鲜族

其实朝鲜族可不止有泡菜。冷面、年糕也是特色小吃。冷面以荞麦、小麦及杂粮为原料,配以牛肉、辣白菜、片切的梨或苹果。冷面以咸辣口感为主,以甜为引,凉爽可口又有韧劲,最能勾人食欲。

六、高山族

高山族的米酒十分有特色,最早起源于本土的人以特产的小米、番薯酿酒。后来大量汉人移居到台湾岛,带去了水稻,于是高山族人开始采用大米酿酒,直到今天形成了多种米酒。

七、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少有的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每年都要凿冰冬捕,这种传统也造就了当地特色的各种鱼类美食的烹饪方法。赫哲族的特色鱼食有杀生鱼、刨花鱼、烤生鱼、铁锅炖鱼等。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形式都有哪些?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形式都有汉族秧歌舞、蒙古族舞、满族舞。满族秧歌是典型的农耕文化舞蹈,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最普遍,最具生命力的舞蹈形式之一,它承载了浓郁的满族文化意蕴,反映了满族祖先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蒙古族有安代舞筷子舞,挤奶舞,骑马舞,朝鲜族有打糕舞,祝寿舞。

各个民族的风俗?

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因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和文化背景,所以它们的风俗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日本的樱花节、盂兰盆节、七五三节等节日,则代表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和风俗。此外,不同民族的饮食、服装、婚嫁、葬礼等方面的风俗也都各具特色。比如,非洲的马赛人普遍喜欢穿着颜色鲜艳的服饰,象征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而印度的婚礼则是热闹而隆重的仪式,需要持续好几天的时间。因此,是多种多样的,在跨文化交流和了解他人文化方面,也需要逐渐认识和尊重它们的差异和多样性。

各民族的风俗因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尽相同。无法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例如,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而藏族的新年叫“洛阳节”,鄂伦春族则有“狗不理”节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民族之间的饮食、穿着等风俗也存在差异。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习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各个民族拥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因为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例如在中国,汉族传统的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仍然在众多民众中广泛流传,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蒙古族则以马为生产生活工具,养马养奶,马肉与奶制品为主要食品,同时也有与马相关的节日和活动,如那达慕大会;藏族则信奉藏传佛教,对宗教活动十分重视,有“诵经祭佛、转经、祈雨”等传统风俗。各地的风俗文化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如音乐、舞蹈等。总之,各个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风俗文化,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各有不同。因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它们的风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印度的戴瑪节等等都是各自民族的重要节日和传统活动,都体现着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风俗,可以读一些相关的书籍、观看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或者去实地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氛围。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不同的地域、宗教、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所致。例如,中国人在过年时要团圆,吃饺子,放烟火;而印度人在节日时会涂抹彩色的染料,举行大型水仗活动。在西方,婚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新娘通常要穿着白色的婚纱;而在日本,传统的婚礼神社婚仪式中,新郎新娘需要分别穿着和服和袍子。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习惯反映了民族文化传承的特色和独特性。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禁忌、礼仪等许多方面。不同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差别很大,如满族人喜欢吃黄米饽饽、萨其马;朝鲜族人喜欢吃冷面、泡菜和打糕;蒙古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喜欢吃手扒羊肉、喝奶茶;维吾尔族人还喜欢吃手抓饭和烤馕;藏族人喜欢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1。此外,少数民族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风俗,如朝鲜族的老人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马奶节等。

因历史、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在各民族内部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风俗。例如,中国少数民族中,藏族、维吾尔族等在婚礼、葬礼、节日等方面的风俗习惯与汉族有很大区别。在西方国家,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庆祝方式。而在东南亚国家,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总的来说,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

各个民族拥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因为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环境背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风俗和习惯。例如,中国人会在春节期间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等;而印度人则会在Diwali庆祝时点亮灯笼、燃放烟花、准备甜食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在相互融合和交流。这使得我们更加了解不同的文化,也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比如中国汉族的春节,西藏的藏历新年和“卡嘎”节等等。 各个民族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形成各自的风俗,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信仰。 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非常丰富,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旅游或者交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个文化的风俗习惯。同时,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风俗是增进交流和理解的重要一步。

蒙古族有那达慕,每年的七八月份正好是草原水草丰美之际,举办的草原运动盛会,届时男女老少都会盛装出行。

傣族有泼水节,维族有古尔邦节,回族有开斋节等等。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吃粽子、饮雄黄酒赛、龙吃咸鸭蛋、吃打糕、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端午节饮食习俗一:打糕。

打糕可能江南这一地带的会听得比较少,这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一个非常代表性的食品,端午节这一天是他们非常隆重的一个节日,打糕也是他们那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食品,非常的清香可口。

打糕是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非常的有特色,材料是用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一起打制而成的,不仅清香可口、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对于节日的气氛也得到了增添。

1.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

2.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

3.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

你好,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其饮食习俗主要包括:其一,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除了普通的肉粽外,还有糯米粽、咸肉粽、甜豆沙粽等各种口味。其二,饮雄黄酒,古代人们认为雄黄酒可以驱邪避瘟,保佑身体健康。其三,挂艾叶,端午节也被称为艾节,古人认为挂艾叶可以辟邪驱毒。以上就是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是什么?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鱼肉蛋奶制品和海鲜产品为辅,基本上以素食为主,同以吃荤的民族有明显的区别。

辣泡菜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菜。另外,打糕、 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也是他们非常喜爱的。 打糕: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打糕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出来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产糯米的地方,则用小黄米或糜子;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

制作时,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糕面吃。 朝鲜冷面: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朝鲜冷面的历史很长。据日本史书记载,17世纪上半期,朝鲜僧天珍已将制作冷面的方法传到日本。朝鲜族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

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

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鲜族的风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聪,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与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可是朝鲜族在三伏天却有宰狗吃狗热汤的习俗。这种酱汤别有风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酱汤可大补。朝鲜族大多数人爱吃狗肉。然而在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

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新罗国时;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乌忌之日”,用五谷饭祭扫乌鸦。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

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米酒: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

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

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

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